top of page

教學觀點 | 從藝術教育的角度看待建築創作

Updated: May 31, 2023


艾斯納(E. W. Eisner)認為藝術創作是一種智慧,需透過學習來達成。


智慧是人們處理問題情境之方式,用在藝術活動,例如兒童之繪畫或雕塑是在處理一個問題,一種尋找方法並運用材料以轉化思想、意象或情感的問題,這種處理品質的視覺化、處理形式與內容的作用:色彩、線條、與形狀之控制與創作問題,艾斯納稱為「品質的智慧」(qualitative intelligence)。


我們抽取創作這個概念,提供孩子另類的學習模式,有別於傳統的背誦式學習,能提供機會及空間讓孩子思考、實踐

由於創作沒有既定的標準,學生可透過自我思考,運用已有的知識去發揮、創作。

這種自我發掘的學習模式,可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及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動機、成效。


_____ 為什麼我們著重在小學階段進行空間創作? _____


文化、教育和社會等因素,對兒童的藝術活動和藝術表現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學者們也特別強調兒童的家庭、次級文化及教育訓練等因素,影響著兒童從事藝術活動的能力。





羅恩菲爾德(Viktor Lowenfeld)將兒童繪畫發展分為:『塗鴉期』、『前圖示期』、『圖示期』、『群黨期』、『擬似寫實期』、『決定期』。

而小學階段會落在圖示期、群黨期、擬似寫實期。


圖示期約7至9歲:反映著兒童對一件事物的象徵,表現他所知道的狀況,可經由提供兒童不同的經驗,協助兒童時擴展概念,改變認知結構,在協助的過程中應把重點放在擴展兒童對其所處環境的多方面覺察


為提升兒童對環境的覺察,我們安排走讀課程,透過實際觀察,並設計有辨識力問題,來問問兒童自己的經驗,並使這些經驗關聯到兒童的創作。


----------------------------------------------------------------------------------------------------


群黨期約9至11歲:對於人文和自然的環境事物漸增的感到好奇,也不斷吸收所處環境中的事物,體會環境的意義和重要性,對周遭環境漸趨客觀性的觀察態度。


為加強兒童對環境的關注,我們導入SDGs永續環境相關議題,讓孩子從不同面向瞭解我們生活的環境,並能根據環境現況提出自己的看法,不限於文字、語言,亦能以創作的形式表達傳遞。



----------------------------------------------------------------------------------------------------


擬似寫實期約11至13歲:創作傾向客觀寫實並要求自己忠實完整的陳述視覺現象的真實感,仍具好奇心和創造力,但也具備由學習而懂得的謹慎小心態度,不再以其內心所想的世界來描繪物體,而是以自然界觀察所得的現象來描繪,也漸漸能覺察到自己作品的優劣,開始轉為重視完成的作品,以及作品能否被同儕、成人和創造者本人所接受。


從群黨期過渡到擬似寫實期可說是孩子是否能保持創作的分水嶺,然其具備強烈的個別差異,因對自己作品的批判眼光大於其客觀寫實能力,這種差異導致挫敗感,促使此階段兒童放棄藝術活動。



這也是為什麼一般成人,若非從事藝術設計相關產業,或自身有持續進行創作,大部分成人的創作能力與其自身在國中階段的創作表現差異不大,甚至退回國小階段的成果表現。



我們期盼以不同形式的創作活動提升孩子對創作的自信,保持對創作的興趣,以延續孩子動手進行創作的熱忱

若從藝術教育的目標來看,藝術教育是使人在創造過程中,變得更富於創造力,不管這種創造力施用於何處,而我們以建築設計為題,以空間創作為媒介,讓孩子提升創造力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