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書街-當代藝術館的走讀之旅
喜習帶著孩子們從中山站走到當代藝術館,走過地面上新舊交織的建築,走過地下書街,感受歷史的變化,觀察顏色與店家種類的分佈,啟動孩子觀察世界的新角度。

「六年級孩子的畢業禮物-保持觀看事物的新鮮感」
面對即將畢業的孩子們,喜習為他們準備的最後一堂課-走讀,閱讀街道與環境,重新思考日常風景背後的原因與發展。
「重新觀察一次每天都會走的路,會有什麼新發現呢?」
我們與孩子相約在捷運中山站四號出口,出口是人聚集的地方、會合的地方,大家在這邊相約、等人、聚集,我們請孩子觀察周圍「想在哪裡等人?累的話可以坐在哪邊?」他們透過觀察與嘗試,體會為什麼在出口附近需要設計一個小廣場呢?而上方的觀景台又讓小廣場多了一處有乘涼可以坐下短暫休息的地方。通往觀景台長長的樓梯,也成為了適合坐下來聊天的地方,寬大的台階讓大家能自由坐在上面,也不怕阻礙路人通行,坐下時還能遠望線性公園的風景。

「公園是自然的人行道。」
我們讓孩子選擇逛街時會走在哪裡,由於此區店家緊鄰車道,形成特殊的「店家-車道-公園-車道-店家」環境,走在店家前面的車道上相較是不安全的,行人會自然地走在公園側面,而公園設計時也為了讓人行走在兩側而預留了通道。等孩子們觀察了現場行人的走動後 ,我們詢問孩子:「覺得再過一段時間,這邊房子會漲價還是跌價?」孩子們都一致覺得會漲價,因為現在這樣很好走。
「用新角度去觀察尋常的物件。」
隨著天氣的升溫,我們帶著孩子走入地下書街,在炎熱的夏天進入到陰涼的書街,孩子都彷彿重生般,馬上體會到書街在地下提供的遮陽作用。
我們帶著它們觀察,店家的空間形狀、店面顏色的差異區,介紹了小書店們怎麼隨著時間演變成長條形的書店,如何用顏色分別不同的區塊,
商店的群聚效應、經濟考量、櫥窗商品的選擇、大型海報牆的作用、
如何吸引行人的目光、連鎖書店進駐的優缺點...。
讓孩子不只是路過,用商家與行人的角度看待,訓練孩子的換位思考與同理心。

「長方形的藝術館!」
當代藝術館前身為台北市政府,為日治時期的建築,由於其本來設計為辦公室,因此有別於一般美術館,它的展覽空間由多個長方形空間組成,看展時需要在不同空間中穿梭。
——
這次走讀經過的三個場域:心中山線性公園、中山書街、當代藝術館,藉由依次走過三個長方形的空間的不同運用方式,想像如何在其中生活、開商店、購物、看展覽、辦公,讓孩子感受空間、體會不同的視野。
「看到設計背後的邏輯,開啟觀察世界的眼睛與好奇心。」
コメント